国家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课题验收会议在京举行

发稿时间:2013-09-27浏览次数:16

  9月21日,由我校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课题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验收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李曙光、金振民、莫宣学和郑永飞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柴育成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张鸿翔处长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永飞院士主持。他感谢各位专家参加这次973项目课题验收会议,感谢国家科技部对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支持。他介绍了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研究内容、计划任务和课题分解情况,请专家组对照课题任务书检查验收各个课题的执行情况和取得成果。

 

  八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从研究工作的主要科学进展、所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结题报告。各课题在研究任务完成和工作进展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项目的实施,已经对中国境内从东到西近5000公里出露的几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 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而且培养和形成了一批在大陆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队伍。2009年以来,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8篇,部分论文受到SCI刊物引用600多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项目研究骨干于2009年8月在西宁组织召开了第八届国际榴辉岩会议,2010年6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地球化学年会上组织了“大陆俯冲带过程”专题研讨会,2012年在国际权威刊物《Lithos》上组织出版一期专辑反映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研究的突出进展。

  验收专家组在认真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和审阅了各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议和打分,并对各课题将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总结和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通过项目五年来的工作,各课题都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采集了大量岩石样品、获得了大量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为深入研究并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些野外和室内研究,获得一些重要的科学线索,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规律,也发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专家组一致认为,各课题按计划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很多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部分研究工作是国际上本领域内尚未开展的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是国际上本领域的重要新进展,在以下十个方面取得突出研究进展:(1)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岩区域分布; (2) 阿尔金与柴北缘和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性质; (3) 大陆俯冲带流体流动形式和尺度; (4) 深俯冲大陆地壳部分熔融; (5) 大陆俯冲带超临界流体活动; (6) 变质锆石学分类和识别; (7) 超高压变质岩中石榴石环带与多阶段生长; (8) 大陆俯冲隧道过程与板片界面相互作用; (9) 俯冲陆壳物质再造和再循环; (10) 造山带岩浆侵位与变质事件在时间上的对应性。专家组一致认为,各课题按照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完成了有关研究工作,实现了预期的科学和工作目标,总体研究水平在与国内相关研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和领先。

  最后,首席科学家郑永飞院士在听取了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对验收会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项目各课题所完成的研究工作,明确了部分课题总结报告在表达上需要适度改进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如何继续深化大陆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议通过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来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为实现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地空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