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首次在国际燃烧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

发稿时间:2012-08-21浏览次数:18

  2012年7月29日至8月3日,第34届国际燃烧会议(The 3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bustion)在波兰华沙召开。我校齐飞教授应邀在此次会议上做了时长1小时的大会特邀报告(Plenary Lecture),受到国际燃烧学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这是自1928年第一届国际燃烧会议举办以来我国学者首次获邀做大会特邀报告,表明了我国在国际燃烧领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极大提升。  

  图1 齐飞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现场(左);国际燃烧学会向齐飞教授颁发大会特邀报告荣誉证书(右)

  齐飞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同步辐射的应用研究,将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技术和分子束质谱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燃料热解、氧化、燃烧、以及生物质热解等研究,在发展新的燃烧诊断方法以及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前沿领域做出了多项系统并富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先后有15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 Ed.、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Combustion and Flame、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鉴于在燃烧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国际燃烧学会邀请齐飞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做了题为“Combustion chemistry probed by synchrotron VUV photo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探测技术在燃烧化学中的应用)”的大会特邀报告。该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多种燃烧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齐飞教授精彩纷呈的演讲立刻受到了国际燃烧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纷纷表达了利用这一先进诊断技术与我校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此外,齐飞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当选为国际燃烧学会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理事,参与国际燃烧学会的管理工作。齐飞教授还担任了本次会议“碳烟、多环芳烃及大分子”分论坛主席,负责该论坛会议论文的评审工作和最佳论文评选工作。

  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本次会议齐飞教授课题组还有7篇研究论文被接受作口头报告,是国际上接受论文最多的课题组,相关工作得到了国际燃烧界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一系列的成就源于该课题组长期以来对实验方法坚持不懈的创新和对自主研制仪器的孜孜追求。系列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持续支持。

  国际燃烧会议是燃烧科学与技术领域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术会议,由国际燃烧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论文采用极其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被接受的论文将由作者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随后经过二次评审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燃烧界权威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其接受率约为30%。

  本次国际燃烧会议的主题涵盖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碳烟形成机理、燃烧诊断学、层流火焰、湍流火焰、异相燃烧、喷雾及液滴燃烧、爆震及超音速燃烧、火灾研究、静止燃烧及环境影响、内燃机及燃气轮机燃烧、燃烧新技术及反应流等目前国际燃烧界重要和热点研究方向。会议共安排5个大会特邀报告(每天一位)、4个专题报告(Topical Review)、391篇口头报告和576篇墙报,共分12个论坛。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出席了此次会议。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科技处)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