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纪娇娇副教授团队通过对微博平台2010—2022年间认证账号的辟谣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针对“愿望型”“恐惧型”“挑拨型”三类谣言,采用差异化的事实核查策略,辅以适度提醒或法律警示,可以显著提升公众支持度,从而更有效地遏制谣言的扩散。该成果以“Fact-checking misinformation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Impact of corrections, awareness prompts, and legal warnings on endorsement”为题,于4月3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ew Media & Society》(中国科学院文学大类一区Top期刊)。
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持续冲击着信息生态与公共认知。微博作为亿级用户的中文舆论场,同时也是政府与主流媒体开展事实核查的重要阵地。事实核查的成效并非总令人满意,这提示学界需要关注“谣言为何扩散”这一深层动机。谣言常借助人们的情感或心理诉求而传播——例如“愿望型”(希望)、“恐惧型”(恐惧)与“挑拨型”(愤怒)动机 。不同类型谣言挑动受众的情绪截然不同:“愿望型”兜售美好愿景,“恐惧型”制造焦虑,“挑拨型”煽动群体对立。但目前仍鲜有研究比较不同策略对各类型谣言事实核查效果的差异。
不同核查策略与受众支持度的联系
团队通过对微博平台2010—2022年间认证账号发布的辟谣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在针对“愿望型”谣言时,加入简洁的法律警示效果较好;针对“恐惧型”谣言时,应搭配权威数据与意识提醒;而针对“挑拨型”谣言,则需避免直接情绪对立,使用笼统引用并适度加入法律警示更为有效。研究表明,“一刀切”式的辟谣难以奏效,只有结合谣言的心理动机精准施策,才能提升事实核查的认同度与传播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纪娇娇副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合作者为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覃兴玲、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Christopher Calabrese。该研究得到国家青年文化英才计划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4614448251334764
(科技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