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丝粒蛋白质机器调控细胞命运抉择的分子机制”项目中期总结会顺利召开
来源:科研部 发布时间:2019-07-02 浏览次数:382

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姚雪彪教授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项目“着丝粒蛋白质机器调控细胞命运抉择的分子机制”中期总结会6月28日在合肥召开。科技部高科技中心“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主管吴旻昊副研究员、项目责任管理专家徐宁志研究员与项目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施蕴渝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李林院士、张荣光教授、赵允教授、厦门大学吴乔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项目两个课题组成员共计30余人出席了会议。项目负责人姚雪彪教授主持会议。

项目中期总结会现场

着丝粒是一个典型的无膜细胞器,其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其组装与功能异常导致染色体丢失、易位及肿瘤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姚雪彪教授简单回顾了项目立项时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他着重地介绍了课题一围绕“着丝粒蛋白质机器的构-效关联及组装动力学机制”研究取得的代表性进展,  其中包括解析BubR1-CENP-E蛋白质机器的构-效关联、发现BubR1激酶小分子抑制剂Bubristatin、阐明CENP-N识别CENP-A核小体的构-效机制及与课题二合作开展的着丝粒靶向小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李林院士介绍了课题二在“着丝粒蛋白质机器对细胞命运抉择的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  其中包括姐妹染色体黏连调节机制、建立了基于造血干细胞分裂的着丝粒蛋白质机器研究平台及与课题一合作开展的着丝粒靶向小分子探针及新着丝粒蛋白在造血干细胞命运抉择的调控机制。随后,  课题组成员滕脉坤教授、臧建业教授、符传孩教授、邹鹏教授、赵允研究员和唐芸棋研究员分别汇报进展。

与会专家对项目两个课题组精诚合作,在前期实施取得的优异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本项目从蛋白质机器高分辨晶体结构解析,新型BubR1  激酶化学小分子抑制剂Bubristatin的发现,蛋白质机器动力学研究3D类器官与斑马鱼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基于肿瘤类器官药物疗效评估等贯穿式研究方案予以赞赏。在项目前期实施过程中,  该项目已发表包括Nature,  Gastroenterology, Cell Res. PNAS 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32篇, 申请与获得授权专利4项,  圆满完成所有预定中期指标。值得一提的是,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以课题一骨干姚雪彪、滕脉坤、臧建业、符传孩等为核心的团队胜利完成了“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论证,  为本课题一与项目后期集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组一致认为,  本项目两个课题均完成了既定的中期目标,并在中期评估提升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专家们鼓励项目团队继续发扬科研创新能力,攻坚克难,打造一支国际先进水平的着丝粒蛋白质机器动力学研究队伍。

项目中期总结会与会代表合影


(生命科学学院、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