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蜚声中外,甘为人梯 —— 建校元勋之华罗庚
来源:科研部 发布时间:2023-09-18 浏览次数:10
1965年,本着“建设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的初心,中国科大创办了一份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以下简称《科大学报》),由校长郭沫若撰写发刊词。创刊之初,不少当时在校的老一辈科学家率先垂范,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大学报》上。

图片

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作为《科大学报》首届主编,以身作则,在第1卷第1期中接连发表两篇文章《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开篇》和《Dirichlet问题的一个新的近似解法》,随后在第2卷和第4卷中发表了《多维周期函数的数值积分》《论多维囿变函数的数值积分及其应用》等文章。

图片

第1卷第1期 1965年2月

图片

第1卷第1期 1965年2月

图片

第2卷第1期 1966年2月

图片

第4卷第1、2期 1974年

华罗庚在学报发表的文章(左右滑动)


华罗庚对于中国科大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8年,他创办了中国科大数学系并担任了首届系主任,为数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翻开泛黄的纸张,我们不妨一起追寻他的足迹,感受他身为数学家和教育家的那些往事。

01


“一条龙教学法”


华罗庚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套独创的模式,称为“一条龙教学法”。

当时,在国内高校教学中,普遍将数学基础课分为微积分、高等代数、复变函数论等几门课程分开讲授,而华罗庚觉得“数学是一门有紧密内在联系的学问,应将大学数学系的基础课放在一起来讲”,于是联合其他教师,把所有基础课程综合为一门进行为期三年的全过程教学,并结合特有教学思路和风格编写教材,称之为《高等数学引论》。此方法从科大数学系1958级学生开始实施,每一级学生的数学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论文都由一个固定的教师团队全程负责,故称“一条龙教学法”。其中,“龙头”是华罗庚对人才培养的构思,体现在专业设计和主要专业方向上;“龙身”是基础课、专业课等具体课程的设计及安排;“龙尾”是毕业实践的方式,可以是论文形式,也可以是研究报告形式。以华罗庚为首的教师团队——“华龙”,由关肇直、丁夏畦、林群等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关龙”,由吴文俊、李培信等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吴龙”,三足鼎立,各具特色,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他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另一样“法宝”——编写中学生数学竞赛小册子。华罗庚在执教期间,经常带领其他老师、助教参与组织数学竞赛,编写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不同于今日市场上为提高竞赛成绩而出版发行的试卷、书本,它们更多的是为引领年轻人进入数学之门,将深奥晦涩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竞赛吸引学生读取,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02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在治学与读书方面,华罗庚明确强调需经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两阶段,前者是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消化、提炼的过程。

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从哲学角度看,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实际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开始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广泛吸取知识,扎实研读,然后悉心领悟书中的概念、内容,将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内化成自己的学识,最后回归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所学知识是否被真正掌握。此方法在当时受到大家的追捧,在今天也是影响深远。


03


 “人民的数学家”


除了“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华罗庚还有“人民的数学家”的美称。这美称由来于他不单将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还想方设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相结合,指导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工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双法”的推广工作。

“双法”指“优选法”和“统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就不断在各地宣讲、传达这个概念。李尚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大数学系)在回忆往事中说道:华罗庚曾在校内举办过一次题名为“单峰单变量优选法”的讲座,那时“优选法”对于大家还是比较陌生的,华罗庚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为“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最快的逼近最优点”,然后举例,通过带领大家逐步解决问题,直观形象地推出优先法里的“0.618法”,即黄金分割法。

除了讲授理念,他还身体力行地奔赴全国各地,将“双法”运用于工农一线、厂矿车间等中,所作贡献数不胜数。如1964年,他带领了中国科大部分师生到西南三线建设工地推广应用统筹法,在修铁路、架桥梁、挖隧道等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成功。为使知识水平不高的工农能更好理解含义、掌握方法,他还结合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将理论知识编成一本书《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这对缩短工期、提高工效都有显著成效,令人受益匪浅。

华罗庚对“双法”的推广,一方面满足了工农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使他们能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合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不少研究“双法”的工作者,进一步壮大了研究队伍。如“应用数学研究推广办公室”“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的成立,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




华罗庚说:“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这句话他不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付诸了行动。他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科研精神,甘为人梯、为国育人的奉献精神,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章:

[1]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贴近人民的数学大师: 华罗庚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 科学出版社, 2010.

[2]华老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华罗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新华网 (xinhuanet.com)

[3]华罗庚论读书:消化——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360doc.com)

[4]华罗庚:一条龙教学法_中国科大 (sohu.com)

[5]纪念华罗庚特辑|李尚志:“为什么科大老师讲课与华罗庚有共同的风格?”|钱学森|吴文俊|数学_网易订阅 (163.com)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中心

责编:朱椰琳

审核:李玉红、薛永泉